解析中药服用方式
人们经常在患一些疾病的时候,医生会开具一些药方,比如:中草药方,需要自己去医院药房配的。那中药分好多种,怎么吃,如何吃?是有很大学问的,下面女娲健康网给大家解析中药服用方式。
冲服
人们在服用冲剂、糖浆剂、膏剂时,常需冲服,冲服就是将药物用热开水融化或呈混悬状后服用。此外,人们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贵重中药;如牛黄、麝香时也常需冲服。
调服
指将药物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服用,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儿在服用散剂、丸剂、片剂时常采用此种方法。
含化
即将药物含于口中,缓缓溶解,再慢慢咽下。六神丸、草珊瑚含片、金嗓子喉宝等治疗急慢性咽炎、扁桃体炎的中成药常需含化。
送服
大部分内服中成药需要用温开水送服,俗称吞服。
吞服为最查明常用的内服方法。大部分内服中成药如片剂、丸剂、胶囊等均采用此法服用。其中,丸剂又分为蜜丸(大、小蜜丸,水蜜丸)、滴丸、水丸、浓缩丸等。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,只需温开水送服,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,应嚼碎后或用洗净的手掰小后再用温开水送服。
此外,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,可采用药饮送服。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、呕吐等症时,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,以增强药物的作用。
烊化
即将药物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,胶质、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,如阿胶、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。
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,人们看中医时,有时也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“先煎”、“后下”等字眼,先煎是对介壳类、矿石类药物而言,这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、鳖甲、石决明、生牡蛎、生龙骨等。因其质地坚硬,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,因此应该打碎先煎。煮沸约10~20分钟后.再放人其他药。
吃中药的禁忌
解表药(发汗药)
凡通过发汗解表使人体出汗,以发散表邪、解除表证的药物为解表药,如麻黄、桂枝、生姜、薄荷、桑叶等。
服此类药物后,须立即卧床休息,同时应适当提高室温或添加衣服,用热水袋保温助出汗。夏季应注意空气流通,以防室内闷热,应避开穿堂风 冬季服热粥或葱白、姜汤或红糖水等以助药力。
凡出汗,只宜遍体微汗(若以发汗消肿,可适量多汗),因为“汗为心之液”,发汗太过最易耗伤正气和阴液,更应掌握分寸。
解表药对年老体弱患者应慎用,严防汗多发生虚脱、厥逆等。若出汗不止,可用湿粉(煅龙牡、生黄芪各9克,粳米30克,共研细末,布包)扑之。汗后用干毛巾擦干,更换衬衣,但应谨防受凉。
服药后应详细观察有无汗出,出汗多少,汗液颜色以及面色、肢温、脉象的变化。
催吐药
凡能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催吐药或吐药,如瓜蒂、藜芦、常山、夹竹桃、石盐等。
服药前用宽条或长毛巾紧缩脘腹,用药后10~20秒不吐时,可用清洁羽毛或手指轻轻触及咽喉部或多饮温水以助药力。吐后松解束带。若昏眩或呕吐不止,应及时解救。
本类药之药性峻烈且毒性,副作用较大,应严格掌握剂量。
呕吐以祛除病邪和积滞为度,切勿过量,以免过度耗津伤气,心脏病、失血患者或有吐、咯血病史及老年、幼儿、孕妇等气血虚弱者皆不宜服用,若非用不可,必须在医院进行。
催吐药物伤胃气,吐后不宜食油腻、煎炸及质硬不消化之物,只宜饮米粥或红枣汤等半流质,以养胃气。
泻下药
凡能引起腹泻和滑利大肠、促大便排出的药统称泻下药。根据泻下药的作用分为 攻下药如大黄、芒硝、蕃泻叶等 峻下逐水药如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巴豆等 润下药如火麻仁、郁李仁等。
服泻下药后,可能出现剧烈腹痛、腹泻或恶心呕吐等反应。如患者精神紧张,甚至恐惧不愿接受时,要做好解释工作。服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。
若服药后腹痛剧烈、泻泄不止或腹泻不多但繁呕吐、大汗淋漓、心慌气短、面色苍白,应及时找医生处理。
女娲健康网总结:吃中药的禁忌,中药怎么熬才正确?关于这类问题,相信大家应该都已经清楚了。只要平时多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,那生病之后,中药治疗会起到比以前更大的作用的。